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重点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 学龄儿童( 6-12 岁) 接受 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 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 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 小学 也称蒙学。 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 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事的训练。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根本任务:打好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据记载 ,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 特点: 1、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的管制、灌输来进行,具有 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 四个标志性事件 1、 1878 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 小班,是我国近代小学的开端 。 2、南洋公学外院 是中国近代意义上最早正式成立的公 立小学堂 ( 1897 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 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 3、 1904 年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 ,该学制第一 次系统构建了以小学堂、 中学堂、 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 将小学正式纳入义务 教育的范畴 。 (清政府 1904 年颁布了《奏 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设立了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 人学对象为 7 岁儿童,同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 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 4、到了 1912 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小学堂为小学 校 。 四个学制 1、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实行 新学制的开端) 。 3、壬子癸丑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并改学堂为学 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六三三学制。它是 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影响一直持续到 1949 年。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1、 1986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开始推 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标志着我国的 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 1992 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小学开始 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改革 3、 2001 年开始了第 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 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 与发展的最佳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 关键期。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童年期是 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 的时期。②刚入 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 教学中的不断强化训练,逐步发展和提高。有意注意不断 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低年级注意力容易 分散观察事物缺乏兴趣和系统性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 忆, 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 教学。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思 维为主要形式过度。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 来衡量事务的好坏。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 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 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补充:小学生认知发展 的一般特点 (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 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 质的认识尚需一过程。 (2)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 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 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为主 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 (3)小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 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 分居多, 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 两种思维 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 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 的思维过程。 思维的自觉性、 批判性、 灵活性等品质较 差。 (4)小学生想象的发展 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 想象由模仿性、 再现 性向创造性过渡, 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 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 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 类教育的基础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 作用 ( 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 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补充:义务教育的显著特征: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 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补充: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 三方面: (1) 普及性 (2) 基础性 (3) 强制性 (二)小学教师的特点 1、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 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育 机智三个方面。 示范性: 杨雄《法言 ?学行》中言: “师者,人之模范。 ”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 系统性 2、小学教师的素质 ( 1)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等 ( 2)教师的知识修养 ( 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 ( 4)教师的心理素养 四、我国现行的小学学制 六三制和五四制并存,其中六三制是我国义务教育阶 段的基本学制和发展方向。 第二节 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管理概述 1、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 象 2、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 二、学校的运行机制 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规章制度, 其中学校内部管 理体制是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根本制度,支配着学校的全部 管理工作,是学校内部机制的核心和灵魂。 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包括 了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 组成部分。 三、学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部门的功能 职能部门: 1、校办 2、教务处 3、政教处 4、总务处 基层教学实践机构 5、教研室 6、年级组 3 第三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重点)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最早将教和育结合 起来用的人是孟子 -《孟子· 尽心 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2、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 动, 是传承社会文化、 传递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具有广义和侠义之分 (1)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 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都可以称作教育。 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 育 。 (2) 侠义:以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 活动,主要指 学校教育 ,是教育 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 对受教育者的身 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要素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 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 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 教育 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在教 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性质(重点)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 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 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 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 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 4)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影 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 1)教育具有永恒性: 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 在教育 ( 2)教育具有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 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 具有自己的特点。 (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 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 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 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的作用。 (四)教育的功能 1、根据教育功能的作用: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 能 4 2、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重点) (一)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 格化的神创造的。 2、生物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 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代表人物: 法 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 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前 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无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 教育内容以生活经验为主,内容贫乏; 教育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等; 教育权力平等,男女教育有别的根源在于分工; 教育水平低,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场所以及组织形 式; 教育与原始宗教仪式有着紧密联系。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 1)奴隶社会教育 中国,专门的施教机构产生,如我国夏、商、西周 “庠”“序”“校” 西方:古希腊: 雅典(显著特点: 培养和谐发展的 人) 和斯巴达 (显著特点: 军事教育)古印度:宗教权 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所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宗教教育 盛行 古埃及:设置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 2)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其中儒墨为显 学 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文化教育 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 寒门,下品无氏族” 隋唐:科举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 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1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复习重点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海锋 6 于 2022-12-15 07:33:3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