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人教版 篇一 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 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 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 “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 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 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 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 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 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 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 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 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 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 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 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 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 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 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 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 朝。 2、军事上的巩固: (1)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 “五尺道”,开辟西南。 (2)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 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 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 局的形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2)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 称为“道”。 (3)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 度。 (4)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 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5)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 方割据势力。 (6)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 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 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 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 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 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 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 始皇自己亲自担任。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 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两大矛 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 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 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 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 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一、 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 (1)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独尊、至上、世袭。根本特征:至高无 上。本质:君主专制。皇权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因此皇帝个人的品 行和执政能力决定了王朝的稳定和兴衰。 2、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1)丞相的职责: (2)根源:制度本身。 (3)历代皇帝调整相权的原因: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 行政效率;也是弥补这是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4)汉代:中外朝的形成: 原因:卿相的无能;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 结果:中朝成为了决策机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利受到 削弱。 中外朝的出现:是君主专制本质的反映。 (5)唐代:三省六部制 出现于隋,完善于唐。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特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唐代社会繁盛的政治保障。 (6)宋代: 措施:设副相、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 政权,确保君权的独断地位。 评价: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 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监察制度: 1、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1)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使。 (2)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3)唐朝:御史台;(4)宋朝:提点刑狱司。(5)元朝:御史台。 2、评价: (1)积极: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上起到了 一定的作用。 (2)局限: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 腐败行为。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 工具。 知识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1)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2)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3)世袭。 2、察举制: (1)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2)选官依据: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 途径) (3)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4)途径:征召、举荐等。 (5)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1)开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2)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3)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4、科举制: (1)开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2)依据:文学才能。 (3)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 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 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四、地方行政制度 1、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1)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2)唐代:道、州、县。 (3)宋代:路、州、县。 (5)元代: 实行行省制(10 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 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6)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7)清代:省、道、府、县。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趋势: 五、拓展与补充 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各自职责: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 核);上书省(执行)。 2、宋代“二府”:即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掌管政务的中书门 下(政事堂、东府)。 4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由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延续了两千多年直至清末。秦 汉到魏晋为早期,唐宋为中期,明清为晚期。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丞相制度的废除。 废除原因:宰相的权利过大,严重威胁了皇权的集中。 其结果是皇权加强,巩固,皇帝独揽朝纲;皇帝没有足够的能力 和精力处理朝政,这就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创立:明成祖时期。 (3)评价:内阁始终不是法定机构,且职责不明,虽参与决策, 但始终没有决策权。 2、太监参政:导致明朝后期政治黑暗腐败。 3、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一个标 志,也是君主专制衰落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根本原因是强化皇权;直接原因是用兵西北。 (2)设立:清雍正时期。 (3)特点:人员精干;保密性强;效率高。(小、密、快。) (4)职能: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旨意(非决策机构),完全 成为了皇帝独裁的工具。 (5)评价: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封建君主专制衰落的 表现。 2、密折制:(1)设立:雍正时。(2)评价:这种制度使中央的政治 权利更加集中。 3、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近代版图的奠定: 2、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1)尊重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管理。 3、主要措施: (1)理藩院:职能: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2)改土归流: 始于元代,开始废除于明代,大规模废除于乾隆时期。 含义:改土知府为流动的官吏的政策。 意义: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4、评价:(清的边疆政策)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人教版
教育频道 >
高中教育 >
历史 >
文档预览
102 页
0 下载
19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海锋 6 于 2022-12-11 05:04:16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