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高考诗歌鉴赏考点分析暨 2022 年备考指导 高考诗歌鉴赏,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级,多年来一 直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点与难点。在具体答题过程中, 为数不少的考生难以答到“点子”上。即使在能够把握答 题重点的基础上,也难以有效组织答案;也就是说意思虽然 明白,却不能把答案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我们有理由 相信,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考 查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一、2021 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考点分析 通过 2021 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考点分析。高考诗歌 鉴赏考查有以下特点: 1. 考查的均是客观题加主观题,考点覆盖面广。4 套试 卷古代诗歌鉴赏题采用的都是 1 道选择题和 1 道简答题。选 择题和简答题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要考点 ——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就这 5 个方面来看,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 诗歌居多,词偏少。4 套全国卷,3 套考查诗歌,只 有 1 套考查词。其实这与全国卷近两年诗歌鉴赏命题思路是 高度一致的,2019 年、2020 年考查的都是诗歌,没有考查 词。今年全国乙卷考到了词,按照高考 3 年基本稳定的原则, 明年备考关注诗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词。 3. 注重落实新课标理念,强化对“审美鉴赏与创造” 核心素养的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施行几 年了,诗歌鉴赏考点对此予以积极回应。比如,全国甲卷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 的”;再比如新高考卷“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 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4. 反押题思路明显,拒绝思维定势。众所周知,辛弃 疾是高中生非常熟悉的词坛大家,其豪放风格和爱国情怀 更是人尽皆知。可是,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全国乙卷所 选辛词与其代表性作品风格完全不同,反而和我们小学所 学的他的另一篇《清平乐·村居》语言风格极为类似。这是 一个导向,体现出高考以“文本”为中心、考查名家非名 篇的基本倾向,拒绝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在“改变相对 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 刷题现象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5. 考查内容主题宏大,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高考 作为选拔性考试,被誉为国考,必定有着鲜明的导向功能 全国甲卷诗人陈师道以曾巩出山为发端,表达了在独善其 身和兼济天下之间选择兼济天下的思想,表现出北宋文人 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胸襟;全国乙卷词人辛弃疾希望白鹭 不要吃鱼,希望它去吃数量很多的虾和泥鳅,希望它懂得 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的道理;新高考卷诗人杨巨源劝告白居 易不要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不可一味求佛问道,要树立远 大志向,奋力追求人生的目标;新高考卷诗人陆游以躬耕农 事来教育儿子,意在让儿子明白农业对个人、对国家的重 要性,为士报国并不是一味读书,还要躬耕了解农事,只 有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 6.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近几 年的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对 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内容的考查。对于考生来说,能全 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便显 得尤为关键。 二、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解读 (一)诗歌鉴赏重点考查的 5 个方面 古代诗歌鉴赏主要考查五个方面内容,分别是形象分 析、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1. 形象分析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不管是哪一种形象,我们要 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 特点,当然我们也可以放在最后作为总括;二是结合全诗中 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应写出来;三是概括出 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 答题参考模板: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 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寫 很好地展示了出来;( )(这个形象)是( ) 的代表,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2. 语言特色 鉴赏诗歌的语言, 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 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 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 造意境时达到的艺术效果。 答题参考模板:本诗的语言具有( )的特点,本 诗通过( )的描写(刻画、运用)(结合诗句具体 分析),写出了( )(分析效果、作用),表达(抒 发)了诗人( 3. 表达技巧 )的情感。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比喻、 比拟、夸张、通感、双关、衬托、反语、设问、反问、借 代等修辞手法;二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 方式;三是衬托、渲染、对比、用典、想象、联想、象征、 抑扬等表现手法;四是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层层深入、铺 垫照应、首尾呼应等结构技巧。 答题参考模板:这首诗运用了( )(术语)的表 达技巧,从诗歌中( )(结合具体诗句)可以看出,抒 发了诗人( )的感情。 4. 思想感情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考虑三个环节。一是抓诗歌题 目,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二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 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三是用相关诗句具体分析如 何表达这种感情和指向。 答题参考模板:这首诗写了( )(结合诗句,具 体分析)内容,抒发了( 5. 观点态度 )(内容)情感。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自 己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不仅仅指诗歌通过意境传达给 读者的情感状态。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对人物的态 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 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答题时,第一步先概括出作者的 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第二步,用历史的眼 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答题参考模板:( )(亮观点),这首诗写了( )(具体分析)内容,写出了( )(结合诗歌内容和 他人评价分析概括)的人生态度。 (二)解读诗歌鉴赏要切实把握“五看” 据多年高考阅卷统计分析,古代诗歌阅读一直得分偏 低。其实,读懂诗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要明白诗句写 了什么,二是要感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要把握诗人所 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想答好这类试题,在掌握前面所讲知 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五看”。 一看标题,挖掘隐含信息。不同的标题,往往蕴含的 信息也各有不同。标题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提示写作的时 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交代写作的缘由;表明诗歌的 题材;奠定作者的感情基调。不同的标题,侧重点各有不同。 二看作者,明确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作者的心 境不同,也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阅读诗歌时,要注意 作者的境况如何以及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 三看注释,破解重点难点。注释部分,往往交待了一 些和诗歌有关的知识、文学典故、作者介绍或写作背景。 我们捕捉这些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 者的情感,领悟诗歌的主旨。 四看题干,把脉答题提示。题干的显著特点是答题指 向性明确。如果知晓这一特点,有助于我们解决答什么、 怎么答的问题,从而更好地组织答案。因此,同学们在阅 读题干时,一定要细心、敏锐,尽可能多地捕捉有效信息。 五看题材,快速读懂诗歌。根据题材的不同,我们常 常把诗歌分成很多类: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 战诗、赠友送别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等。若能判 定一首诗歌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比如,咏史怀古诗多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 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逝,而自己功业无成 的感慨。再比如,边塞征战诗多抒发保家卫国、建立功名 的壮志豪情,或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 考。 三、高考诗歌鉴赏典型例题剖析 (2021 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9 分)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 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 有神仙之姿。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 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 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 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 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 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 分) 诗歌剖析:诗中描绘了曾巩出山一身清爽的姿态,表 达了曾巩对出山和隐居的看法:隐居固然是曾巩所向往的 生活,但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毅然决然放弃隐居 生活。诗人以曾巩出山为发端,表达了在独善其身和兼济 天下之间选择兼济天下的思想,表现出北宋文人忧国忧民 敢于担当的襟怀! 14.【解读】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 法的能力。 “住在山中的僧人雖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 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 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 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 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在这里,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 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不如飞鸟自在。 【答案】C 15.【解读】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及处 世态度的能力。 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 谈到,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可以看 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 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 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 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 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 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范仲淹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 以兼容于一身的;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 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 怀。 【评分细则】(1)关键词(2
高考诗歌鉴赏考点分析暨备考指导
教育频道 >
高中教育 >
语文 >
文档预览
23 页
0 下载
1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海锋 6 于 2023-01-06 21:22:06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