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情景默写大全(高考必备) 1.劝学(上册) 1.《荀子·劝学》中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是“吾 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 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 日三省乎己”。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 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故不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 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5.《荀子·劝学》中的“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二句,通过“木” 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 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 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7.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 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荀子·劝学》中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 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 9.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 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学不可以已”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 学习的认识。 10.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 《劝 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 过前人的思想。 1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韩愈的“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1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 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 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 三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4.《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 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5. “君子生非异也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 不足的道理。 16.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 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7.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 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 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 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9.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 话印证了这句话。 20.韩愈《师说》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观点相同。 2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2.《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 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学不可以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 石可镂。” 2.师说 1.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 3.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 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 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 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 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 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 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 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圣人无常师。孔 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 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9.《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 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10.《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 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1.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 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 之”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1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 句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 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 谬心态。 1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5.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犹且从 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这就造成了两种 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圣益圣,愚益愚 ”。 16.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17.“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无惑”一致。 3.赤壁赋 1.《赤壁赋》中,苏轼写自己乘着风飞行,漂浮在天空中,飘飘欲仙,脱离 了现实,不问前方,不知止地的一句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在《赤壁赋》中,苏轼之客期望自己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在客人的想象中,自己与仙人把臂同游,和日月同生。 3.《赤壁赋》一文,苏轼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着重描写了像细丝 一样连续不断、婉转悠扬的悲戚箫声,它能“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想象奇特,笔力深刻。 4.《赤壁赋》中,苏轼写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 水色连成一片的诗句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泛不起一丝波纹,也恰好体现作者 夜游赤壁时怡然自得的心情的语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6.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回答客人,提出了对宇宙与人生的看法。他紧扣水 月,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来攻破客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则天地曾不能以一 瞬”如果从不变的角度观察,那么“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7.《赤壁赋》中,写苏轼一行人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 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8.《赤壁赋》一文中,客人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短暂与渺小,用比喻的手法写 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消极至极。 9.《赤壁赋》中“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 取”,常被后人引用,用来勉励自己修身自好,不贪慕身外之物。 10.曹操的英雄形象历来备受文人称赞,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下“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两句,把曹操把酒临风,举矛吟诗的潇洒形象刻画得栩栩如 生。 1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牛之间。” 4.短歌行 1.《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 子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 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的诗句是: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4.《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5.《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青青子衿,悠 悠我心。 6.《短歌行》中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到今天的诗句是:但为君 故,沉吟至今。 7.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几句点明了“愁”的一个原因,即对人 才的渴求。作者所引用的诗经原是写恋人之间的思念,那种悠长,那种亦喜亦 忧,可见诗人对人才的一片深情。 8.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 欢迎贤才的心情。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作者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不甚 欣喜(运用典故表明诗人优待贤才的态度)的诗句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1. 9.《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 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10.《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 我的诗句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11.《短歌行》中写诗人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 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烈愿望的句子是: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12.《短歌行》中以乌鹊南飞、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 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 的诗句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13.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 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既是运用比喻又是运用典故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 才)的句子是:不厌高,海不厌深。 14.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 襟,一定会热切殷
部编版必修上册情景默写大全(高考必备)
教育频道 >
高中教育 >
语文 >
文档预览
15 页
0 下载
7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3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3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海锋 6 于 2023-07-19 06:17:2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