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初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 育探析——以教材中的史铁生作品为例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不少可以进行生命教育 的作品,其中史铁生作为一个命运的感悟、对生活真谛的 揭示,这些作品无疑是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篇章 以教材中的史铁生作品为例,分析阐述教材中生命教育资 源开发的实施策略,对指导学生构建恰当的人生观、价值 观、从而去关注生命健康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史铁生 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大趋势下,中学生普遍承受着沉 重的精神压力,尽管学校开设了相关的思想品德与班会课 但大部分课程却流于形式,忽视对学生心智的塑造,导致 学生无法缓释烦恼、释放压力。由此导致学生对生命认知 较为模糊,生命意识淡薄。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 在传播生命意识、开展生命教育方面相较于其他学科具备 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需要借助教材中蕴含生命教育的文 章,去加强学生对生命的感知。史铁生作品作为进行生命 教育的绝佳范本,如何有效使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生命 教育,这值得进一步探究。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针对生命教育的概念,不同学者看法各异。北京师范 大学教授肖川认为生命教育是为了让生命个体获得自由幸 福的教育,体现了教育重要的价值追求。刘济良教授提出 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让教育 主体充分了解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在此基础上剖析认知 生命,把握生命存在的意义,绽放生命的独特光辉,实现 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台湾的教育学者则将生命教育分为 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生命教育涵盖范围广,凡与学生生命 和生活有关的教育都称之为生命教育。而狭义的生命教育 主要是针对人生观的教育,即让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树 立一种对生命敬畏的态度。目前,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趋于 后一种。 虽然对于生命教育的观点众说纷纭,但学者们都致力 于解决青少年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和理解,帮助他们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总之,生命教育应是一种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育 活动,能够鼓励学生去探索发觉生活中的美好,懂得热爱 生命、珍惜生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因此生 命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心 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 二、教材中史铁生作品蕴含的生命教育 (一)选编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 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史铁生的作品由于通俗易懂 且意蕴丰富,得到了大众认可得以选入语文教材中。 2000 年,《我与地坛》选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 验修订本·必修)语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粤教版高 一语文中。同时,人教版出版的另一版语文教材《全日制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实验课本(必修)·现代文选读》收录了 前三节和最后一节。1981 年发表的《秋天的怀念》在 2001 年被选入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和人教版七年级的语文 教材中。同时,1985 年发表的《合欢树》也在 2005 年进入 人教版高中选修语文教材中。 最新统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仍然可以看到史铁生的 作品。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选入《秋天 的怀念》,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则选入《我 与地坛》,除了文质兼美的特点外,他的文字虽简洁、平 实却有着深刻的力量和热切的温暖,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生 活中的细微乐趣和生命的价值所在。作品中除了热情洋溢 的思考,其中还夹杂着他身为残疾人无法避免的脆弱又要 强的复杂情感。生命力与苦难在其笔下交织成一张网,好 像是一个过来人在讲一场故事,沉静,有力而温暖。 (二)选文中的生命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 中,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征表现在:语文是人类传达 情感、传递文化的工具。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有着得天独 厚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渊源,它比别的学科更贴近实际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丰富课程的教学内 容,而且可以结合自身情感体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语文 的“人文性”特征则表现在“以人为本”。语文课程需要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语文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 我成长,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通过语 言文字的运用,能够在学生内心埋下情感的种子,在充分 调动积极性的前提下,使学生展现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挖 掘其内在潜能,从而去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语文学科的 人文性决定了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这门学科不可推卸 的责任,也是最适宜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因。因此在语文教 学中需要充分利用课程的优势,拨动学生的生命之弦、渗 透生命教育。 为了满足语文课程中需要渗透生命教育的要求,语文 教材中选入了不少渗透生命教育的优秀文章。史铁生的散 文无论是在语言运用还是思想内涵方面都具有典范性,具 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因此一直被选入语文教材中。遭遇残 疾的作家不少,但像史铁生一样中途遭受不幸,导致一生 病魔缠身的人少之又少;遭遇残疾的作家不少,但像史铁 生这样能够在作品中坦诚面对自己内心,直面生死抉择思 考的作家少之又少。因此史铁生的作品比一般健全作家的 生命教育作品更具有生命教育的优势。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选入《秋天的 怀念》,这是一篇缅怀母亲的散文,史铁生通过回忆母亲 在自己双腿瘫痪之初,对自己的理解与守护,用琐碎的细 节描写勾画出了慈祥坚韧的母亲形象以及伟大深沉的母爱 文中说到:每当“我”暴怒无常地摔东西时,“母亲就悄 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的听着我的动静。每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当作者自暴自弃捶打自己失去知觉的双腿时,母亲会 “扑”过去抓住他的手,“忍住哭声”央求:“咱娘儿俩 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从这些文字中不 难看出,一位母亲自己忍受着巨大的苦难,还要竭尽所能 去理解爱护儿子,却从来没有要求儿子为她着想,这就是 深沉而伟大的母爱!从这些文字中,学生也不难感受出作 者对于母亲的感恩、愧疚和怀念,这些内容都是值得进行 生命教育的范本,需要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感悟,从而真正 理解母爱的含义。 《我与地坛》则被选入统编版高中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中,选文旨在通过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和对生与死的感悟来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正确认识和看待生命,并积极 地投身到生命教育的学习当中,从而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回忆过往生活和心境的反思,可以 唤起学生对文字中所蕴藏的生命本真的思考,它展现的生 命要素有很多,体现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思想也层出不穷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豁达思考生命 文中写到:“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 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 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 另一个世界。”面对命运的不幸,他选择了逃往地坛,也 正是这个荒芜的地坛挽救了他。地坛从繁盛沦为荒芜,史 铁生也由健康变为残疾,冥冥之中多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感 觉。正是与地坛相处的日子里,他感受到地坛虽然荒芜但 却不衰败,看到了所有生命都在顽强地活着,从中感受到 了生命的精彩。也让他从初入地坛的偏执和激愤转为积极 和奋发,从濒临死亡的绝望中看到了生的希望。作者目睹 了地坛中来往的凡人众生相,对死亡又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到底是像孩子贪恋人生,害怕走向生命的终点;是像老人 睿智沉稳,坦然走向生命的终点;还是像恋人缠绵留恋, 不舍走向生命的终点?其实不论选择哪种方式,死亡都是 生命的必然结局,应该坦然面对这个现实。史铁生引导人 们乐观地面对死亡,将死亡看作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作 者从“死”感悟,体会到了“生”的可贵,逐渐体会到了 生命的价值,提升了自身对生命的感悟,作出了勇敢活下 去的决定。 2. 理性思考生命 悲惨的命运使史铁生对生死已然看淡,勇敢地接受残 缺,理性地面对残缺。“痛苦或者残缺并不是人生的对立 面,而是人生的一部分。它们和完美或幸福是相辅相成的 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缺一不可。”《我与地坛》讲述 了他勇敢接受残缺,认为个人的幸福并非是由上苍决定的 作为生命个体,我们无法选择命运,正因如此,幸福就不 存在公平与不公平。他辩证地看待生命的残缺,认为即使 残缺,个体也有存在的价值。残缺与完美互相衬托,残缺 在某种情况其实可以成为残疾者的财富。史铁生沉醉于地 坛,享受着上天带来的馈赠,同时思考他戏剧化的人生。 他从愤慨自身的残缺,到后来庆幸自己残缺,正因为残缺 他才能够淡然走进地坛,才比正常人更敏感,才能够清醒 的去旁观其他人的生活,最终成为欣赏生命的观众。勇敢 接受残缺、理性看待残缺,让史铁生对未来的人生之路充 满憧憬。 3. 睿智思考生命 史铁生认为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建议人们放弃为“目 的”而奔波的人生,而要去追求人生的过程。《我与地 坛》中指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最后是否能够实现自己 的人生目标,而在于你是否经历了精彩的生命过程,并且 能够去欣赏生命过程中的美丽与悲壮。人生漫漫,每个人 不过是人生舞台上的过客罢了,关键在于如何在短暂的生 命过程中去经历更多美好的事。史铁生睿智的思考了生命 的全过程,生死有命,但追求生命过程的精彩,是谁也无 法剥夺的。有时无法选择是否活着,但可以选择怎样活着 作者深思生命的纬度,真正做到了用生命写作,创造了生 命的奇迹。 三、针对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 1. 开展有关史铁生作品的专题阅读教学。 生命意识贯穿了史铁生创作的始终。不论是前期描写 残疾人生活的现实性作品,还是后期直面人生存在问题的 哲理化作品,史铁生都关注了生命的本质,即人如何才能 活的像个人,生命如何才能有意义、有价值。因此对史铁 生作品进行专题阅读从而给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十分有意 义的。 教学中,教师应当筛选不同题材的作品给学生进行阅 读。例如史铁生塑造的残疾人形象的作品:《午餐半小 时》中和大爷大妈一起工作的下身瘫痪者;《没有太阳的 角落》中在街道工厂做工的三个轮椅青年;《来到人间》 中天生得了侏儒症的小女孩;《原罪》中脖子以下全部瘫 痪的大叔;《宿命》中横遭车祸的有志青年;《命若琴 弦》中的老瞎子与小瞎子等。他对于残疾人生存处境的挖 掘和描绘,深刻表达了残疾人在现实困境中不放弃希望, 永远追求生命价值的可贵精神。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让学生去关注残疾人的生活,去 学习他们面对生活永不放弃的优良品质,从而启发学生珍 惜生命,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生活。再如史铁生创作的关 于“爱”主题的作品:《奶奶的星星》中给予他无私之爱 的奶奶,奶奶的爱让他的童年美好且幸福;《合欢树》、 《秋天的怀念》、《我

docx文档 统编初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探析——以教材中的史铁生作品为例

教育频道 > 初中教育 > 语文 > 文档预览
28 页 0 下载 9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3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3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海锋 62023-07-17 05:25:25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BeifangWenku的中文名是什么?( 答案:北方文库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