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健全人:教育永恒的底色 很多年前,狄更斯在他的《双城记》中发出这样的感 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作为十九世 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 家,狄更斯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慨叹,源自于他对社会现实 世情百态的体察和洞悉。有了这样的社会世情的认知,再 把它融入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加以呈现 于是就有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的描绘。而其作品中一贯 表现出的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 神,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对读者关注世情、 观照人生、审视社会无疑起到拨云见月的作用。不可否认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发出“中国人已经陷入群体性迷失,半 人时代横行”的感叹,无疑也或多或少受到狄更斯思想的 启发。 彭教授对世情和人生洞察后得出的定语,振聋发聩、 发人深省。尽管不同的人因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不同,对此断语有自己的立场,但是,静言 思之,如果不以绝对化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立场评定 此语对现世人情社会的概括还是比较恰切的。而要真正理 解彭教授的断语所蕴涵的意义和情感,首先必须清楚“群 体性迷失”和“半人”在现实语境下的意义指称。“半 人”,这个词最早由梁思成先生提出来:“就两个极端而 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 人’和不懂科技、侈谈人文的‘边缘人’。”梁先生不无 揪心地得出这样的定性之语,是深感于当下教育发展的生 态对社会发展、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和世情淳化造成的潜 在而巨大的危害。正是基于此,他才借“半人”抨击国家 的教育体系,痛批大学文理分科对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割 裂;而群体性迷失,用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观 念来理解,主要指人们在进行群体互动或社交时,进行盲 目的、非理性的言语或行为,即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大 众无意识间迷失在某种思想或话语的浪潮里而失去了自我 的主体意识。这种行为的心理特点是冲动、易变和急躁, 易受暗示,易于轻信,情绪夸张而单纯,甚至会出现偏执 专横、保守的倾向。具体表现在看待事物时人们只看到事 物的片面,便断章取义,有时候孰是孰非根本不重要,人 们想要的只是舆论的狂欢,结果在茫茫人海中不知不觉地 淹没了自我,随之就上演了群体不自觉举起了刀,酿造一 场又一场无血的暴力。《人物》曾经这样形象地描绘当下 人的生存状态:“古典互联网的精神是开放的,这种精神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技术曾经致力于让人们在一个因 连接而广袤的空间内,听到或微小、或孤独的声音,如今 它又亲自为自己缔造了一扇门,将一些人关在其中,无法 挣脱。” 不难看出,从“半人”到“集体无意识”的群体性迷 失,两者从不同层面揭示出生命本体的生存状态。而导致 半人的涌现和群体意识的丧失,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当 下教育在各种因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以“半人”的 培养为例,当现实教育之所以培养出很多的“半人”,教 育的精细化分类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彭教授针对这种教育 情形曾经作出如下的研判:“国家过于注重某一科或某几 科的成绩,教育将各个学科区分得太详细,导致学生所接 受到的教育过于片面,未能全面发展,这样一来,就会导 致学生的思想过于片面,不能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在未来 的道路上缺乏竞争力。”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多年的文 理分科使得文科生不懂理科、理科生不懂文科,两者相互 分割,这就使得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陷入了一个怪圈— —文科生对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并不熟悉,往往也缺乏理 性的逻辑思维,理科生则缺乏人文价值观,有时会太过理 性,没有人情味”。彭教授的断语有言过其实的成分,但 是从当前教育的生态看,因为培养和选拔人才机制的相对 单一,尤其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升学考试这竿大 旗的指挥下强调整齐划一,导致受教育者经过教育的驯化 后,都戴上了统一的面具。而分数至上、升学至上对思维 的统治,逼迫他们不得不把追逐高分、跻身前列作为学习 的主要内驱力和奋斗目标。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教育对 象的注意力除了聚焦在分数和成绩上,可以说已经心无旁 骛。另外,为了达成自己所愿,他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由于学习一样东西,总是着眼于“有用还是无用”,而不 是扪心自问自己喜欢什么,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需要什 么,我就加以迎合。至于是不是遵从本心已经不再重要。 当过分追求利益占据行为处事的制高点,很容易就会抹杀 掉自我的独立思考意识以及内心的正常需求。 就生命本体的存在而言,除了需要物质的实用性价值 维系,更需要精神性的营养滋养;除了按照社会的契约待 人处事,还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物质的需求是维系身 体之需,精神的涵养才能让生命不会变得单薄冰冷。就个 人的成长与发展而言,除了受制于外在因素,更关键的取 决于自我内心的所向。而在内外的串连,并使二者产生和 谐共振中,教育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从教育的本义看,人 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要完成的重任。而把人 放置到教育的核心地位,是保证教育不走样、不变味的应 有之义。通过教育,受教育者成为有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 的生命个体,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真正的本色。可是,现 实的教育因为考试升学指挥棒的挥动,导致追名逐利成为 一种主流风气。钱理群先生不无伤感地说当下的教育正在 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温儒敏先生用更直白的话这 样描述:“现在有些青年太功利,又太老成,缺乏以前那 种青春气息。”一个社会如果功利至上成为社会公民价值 追求的主体,社会风气和世情百态要想淳化真的“难于上 青天”了。诚然,“任何时代都存在功利性的价值导向, 来帮助人们应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功利 主义(以利益为价值导向,人们已经更愿意相信,一切美 好的源头都是利益)变成社会风气的主流,社会上随处可 见“乌合之众”就不足为怪了。 半人时代也好,群体性迷失也罢,稍微有理智的人, 都应当去反思这一切的背后,以及应对的策略。身处在一 个文明开放、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人类的智慧水平也在向更高层次迈进。半人时代和群体性 迷失,都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让教育回到正途,并用好 教育这个杠杆,把树人、立人作为核心进行精耕,培养出 来的青年,未来还是充满光明的。

docx文档 培养健全人:教育永恒的底色

教育频道 > 初中教育 > 作文库 > 文档预览
10 页 0 下载 10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3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3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海锋 62023-07-03 05:13:14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BeifangWenku的中文名是什么?( 答案:北方文库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