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篇标杆作文点评和试题解析:广州 市 2022 高考高三年级调研测试作文试题解 析与 11 篇标杆作文点评 23.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公元前二世纪 张骞历经万险 达到西域 开辟了“丝绸 之路”。2020 年底 “脱贫攻坚”历时八年 披荆斩棘 圆满 完成目标。路是走出来的 每条路都有一个终点。 二十一世纪 中国人以“丝绸之路”为新起点 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 连通世界。2021 年 中国开启“乡村振 兴”新计划。每个人都在路上 每条路都有一个起点。 上述材料 给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你怎样的联想和思 考?请以“前行中的终点与起点”为主题 综合材料内容 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评分标准】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 文脉清晰 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 意 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 逻辑严 密 结构严谨 论证充分 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 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 “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 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 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 沾边的套作 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 不求全面 可依据“特征”4 项 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 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 深远 3 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⑪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 ⑬材料新鲜 ⑭构思新巧 ⑮推 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⑯有个性特征 (三)缺题目扣 2 分;不足字数 每少 50 字扣 1 分; 每 1 个错别字扣 1 分 重复的不计; 标点错误多的 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 适当扣分;抄袭的 “基 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 “发展等 级”不给分。 【题目解析】 广州市 2022 届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学科作文题 采 用近年全国高考一直使用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考生须在阅 读题目给出的材料后 按所给的任务要求进行写作。 一、关于题意理解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 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 求。 (一)对材料的理解 1.材料共两个自然段 表达了三个层次的意思。 第一段为第一层次 概述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中 国完成“脱贫攻坚”之路的两个历史事实 并得出了“路是 走出来的 每条路都有一个终点”的结论。 公元前二世纪 张骞历经万险 达到西域 开辟了“丝绸 之路”。 这句话概述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事实。张 骞奉命出使西域 以长安为起点 经甘肃、新疆 到中亚、西 亚 开辟了一条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道路——“丝 绸之路” 有力地推动了西汉与西域各国在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达到西域” 是张骞西行之路的 终点;“开辟‘丝绸之路’” 也是张骞肩负的中外交流的 历史使命的终点。( “历经万险”极言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之险 “达到 西域”突出开辟“丝绸之路”路程之遥。正是张骞等前人 所具有的勇于开拓、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 使他们最 终到达了看似不可能达到的终点。 2020 年底 “脱贫攻坚”历时八年 披荆斩棘 圆满完成 目标。 这句话概述中国完成了“脱贫攻坚”的历史目标。消 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要求 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2012 年年底 党的十八大 召开后不久 党中央就突出强调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 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 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2015 年 11 月 23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 贫攻坚战的决定》;2021 年 2 月 25 日 习近平总书记庄严 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历时八年”极 言“脱贫攻坚”之路耗时之久;“披荆斩棘”突出“脱贫 攻坚”之路过程之艰。虽路遥且艰 但正是因为“脱贫攻 坚”之路上的行路者们有着上下齐心、开拓创新、攻坚克 难的精神 才能最终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达到了 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摆脱贫困的梦想的终点。 路是走出来的 每条路都有一个终点。 这句话是对第一段的总结。“路”既实指“道路” 如 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也可引申为“达到某种目标的 途径” 如“脱贫攻坚”之路。“路是走出来的” 照应 “历经万险 达到西域”“历时八年 披荆斩棘” 突出到达 终点、实现目标的过程是艰辛的 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 需要不畏艰险、勇敢卓绝的精神品质。“每条路都有一个 终点” 照应“开辟了丝绸之路”“圆满完成目标” 意指 我们不仅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在路上 而且要有实现目标、到 达终点的信念与勇气 方能开创非凡的事业 取得辉煌的成 就。( 2.第二段为第二个层次 概述了“一带一路”“乡村振 兴”等划时代的宏伟规划 表达了“每个人都在路上 每条 路都有一个起点”的观点。 二十一世纪 中国人以“丝绸之路”为新起点 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 连通世界。 这句话承接第一段第一句话。公元前二世纪 张骞开辟 了“丝绸之路” 这是终点;二十一世纪 我们没有止步于 终点 而是以“丝绸之路”为新起点 提出了“一带一路” 的倡议。“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 符号 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 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 作伙伴关系 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 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立足于“新起点” 的这一伟大倡议 体现了中国人高瞻远瞩、继往开来的历史 格局与眼光 体现了传承历史薪火、接续奋斗的伟大精神 也体现了开放包容、拥抱世界的广博胸怀。 2021 年 中国开启乡村振兴新计划。这句话承接第一段 第二句话。“脱贫攻坚”历时八年圆满完成目标 但是为了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我们开启了“乡村振兴”新计 划。乡村兴则国家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解决新时 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有着开拓进取、踏实苦干、不负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 人民并不以“脱贫攻坚”巨大成就为终点 而是开启了乡村 振兴新计划 站在新的起点 庚续奋斗 奔向下一个更辉煌的 终点。( 每个人都在路上 每条路都有一个起点。 这句话是对第二段的总结。“每个人都在路上” 指走 在“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的路上的 是每一个中国人。 “每条路都有一个起点” 指出“一带一路”是以“丝绸之 路”为“起点” “乡村振兴”是以“脱贫攻坚”的圆满完 成为“起点” “终点”即新的“起点”。 3. 综合材料内容 聚焦三个思考重点。 (1)只要努力 在每一条路上 我们必能走到终点 赢 得胜利 获得成功; (2)路有终点 但没有尽头 我们须以终点为起点再出 发 不懈前行; (3)新的起点 新的征程 将带给我们更广阔的新天地、 新辉煌。 (二)对引导语的 理解 本作文题第三段为引导语 规定了写作任务。 1.上述材料 给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你怎样的联想和 思考? (1)交代了写作者身份——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你。 “立足当下” 是指考生在写作时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 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国家现状;“面向未来” 是指考生 写作时要有长远眼光 放眼未来 着眼全局。“你” 指考场 上的考生 即十七八岁的当代青年。 这启示考生要在写作中体现一定的身份意识。 (2)明确了写作的内容——上述材料给你带来的联想 和思考。“上述材料”是指题目中提供的关于“路”的理 解 以及与此相关的具体事例。“联想” 是指由“某人或 某事物而想起相关的别人或其他事物” 可以是对材料中的 历史人物、时代事件的相似联想 也可以是对比联想。“思 考” 指“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这要求考生 既要认真思考材料的内涵 如材料背后隐含的时代精神、历 史意义等;又要思考“终点与起点”背后蕴含的哲理思想 更要思考当代青年在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时所面临的青春 使命 如如何规划好人生之路的起点与终点 如何在伟大复 兴的征途上砥砺前行等。 2.请以“前行中的终点与起点”为主题 综合材料内容 写一篇文章。 (1)规定了写作的方向——以“前行中的终点与起 点”为主题。 “前行中的终点与起点”是一个关系型的主题 包含着 两个层次的逻辑关系。( 第一个层次是“起点”与“终点”的关系。考生需首 先理清“终点”与“起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并阐述二者 之间的紧密联系。“终点”是指“一段行程结束之处” 结 合材料 可理解为结果或成就。“起点”是指“开始的地 点” 结合材料 可理解为出发点或基础。“终点”与“起 点”之间存在有机关联 富有哲理意义。“终点”可以是结 果或成就 但“终点”并不是终止、结束 有可能是新的征 程的“起点”;“起点”是出发点、基础 但并不是“从零 开始” 它可能是上一征途的“终点”。结合材料 把“终 点”与“起点”放到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轴上理解 可 阐述为:我们曾历经万险 披荆斩棘 开拓道路 抵达某个 “终点”;传承薪火 以前人的“终点”为面向未来的“新 起点” 必将抵达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终点”。 “终点”与“起点”二者是相互接续、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的关系。当然 有机关联还包含统合、因果、条件、 并列等形式的关系 考生若能从其它方面理解 也是可以的。 ( 第二个层次是“前行中”和“终点与起点”之间的关 系。“前行中”照应了材料中的“路” 可理解为“前行 (道路)中”。“前行”之路 既可实指材料中的“丝绸之 路”“一带一路” 也可虚指身为当代青年的写作者的青春 之路、人生之路 还可以上升到乡村振兴之路、中华复兴、 民族崛起之路的层面。“前行中”既是对“起点”“终 点”的限制 也是对“起点”“终点”的阐释;而选好“起 点” 明确“终点” 都是为了不断“前行” 或者说 才能 更好地“前行”。 考生在写作过程中 要结合材料 阐述主题所提示的这 一系列辩证关系。 (2)限定了写作要求——综合材料内容。 材料第一段侧重阐述路的“终点” 材料第二段侧重阐 述路的“起点”。考生写作时 既要表达对材料一的内容的 联想与思考 也要表达对材料二的内容的联想与思考 不能 只写其中一个方面。 考生在写作中要以材料为起点 文章的中心论点应要由 材料得出;行文中间要提到材料 以材料作为重要论据;结 尾要回扣材料。不可

docx文档 11篇标杆作文点评和试题解析:广州市 202x高考高三年级调研测试作文试题解析与11篇标杆作文点评

教育频道 > 高中教育 > 高中作文 > 文档预览
42 页 0 下载 5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3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3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海锋 62023-06-26 05:29:17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BeifangWenku的中文名是什么?( 答案:北方文库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