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高考作文解析:全国甲卷作文: “移用、化用、独创”(参考立意+标题+ 范文) 全国甲卷 试题内容: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 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 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 “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 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 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 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 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 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 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 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难度:图片 题目解析✦ 以下视频来源于 育见新闻 写作思路✦ 以下视频来源于 育见新闻 【作文评析】 “今年甲卷的作文题目,学生可能第一感觉比较难, 难点在于作文材料给定的写作情境是《红楼梦》的一个选 段。但实际上,仅仅就写这篇作文而言与《红楼梦》关系 不大,换句话来说就是看没看过《红楼梦》都不影响考生 写作。本次作文主旨是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如何认识生 活,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是直接用还是借鉴,如何进行 创新。” 《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大家为大观园 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 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引人思考,请考生结合 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为高考材料作文命制 开启了新的思路。 【从材料内容看】①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 “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这属于“直接移 用”;②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 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这属于“借鉴化用”。③贾宝 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不落俗套,蕴藉含蓄,思 虑周全,这属于“根据情境独创”。从“翼然”到“泻 玉”再到“沁芳”,最后“贾政点头默许”,由此我们可 以看到这是“梯级进阶“权衡比较,最终“创造创新”的 脱颖而出。所以说,写好这道作文题,需深思慎取,辨析 “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三者的关系 并把“根据情境独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三者的关系】 直接移用:取的是形。比如于学西方之“器”。 借鉴化用:取之为己用,开始有个人之思。 情境独创:是在借用和化用的厚积薄发之上,结合实 际自我开创、标新立异,有形也有思。 由此,可从创新的方法角度进行思考,考虑的是现实 环境与创新的关系。事实是第一性的,艺术是第二性的。 艺术创作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即我们常说的艺术来源于 生活,高于生活。不论是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 独创,都离不开对现实环境的把握。 创新亦是如此,这三种方法体现了创新的三重境界: 就地取材、他山之石、匠心独运。 ①初级的创新是发现既有的新的事实,将其表达出来。 由于是先发性,所以具有创新性。 ②再高层次的创新是通过联想,将已经被发掘的事实 与其他事实相关联,产生 1+1>2 的艺术效果。 ③最高层次的创新是独创、原创,根据现实环境进行 提炼、升华,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此题还给我们关于创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启示:良好 的创新环境也非常重要,像题中这样的头脑风暴的场景和 各抒己见的环境更有利于创新的产生。 当然,匾额题名并没有给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它 是一个开放性的选择,不同的题名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它可以启发学生的多面性的开放思维,从各个角度来考察 事物,这也是一个立意方向,就像苏东坡诗歌所说,“横 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参考立意】 ①传承(移用、化用)传统文化,应“守正创新”; ②在传承(移用、化用)中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传承(移用、化用)为创新奠定基石;创新是传承(移用、化 用)的延续; ③建设性创意都是基于对主客观情况的尊重; 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前人的东西,对现实的存在 与现象,在继承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取舍?如生活方式、 思维方法、工作模式等,应该是“变与不变”辨证关系; ⑤卓越离不开丰富的积淀; ⑥独创都离不开对事物全面的理解; 【参考标题】 1.守正创新,谱写时代华章 2.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3.援古诚可贵,求新价更高 4.坚持创新,爝火不息 5.直搬横鉴皆下品,因时独创方为高 6.博观而约取,应变而创新 7.移用化用不足夸,独创才是真赢家 8.移用+借鉴=独创 【参考范文】 移用+借鉴=独创 ①《红楼梦》中众人为大观园匾额提名时,“翼然” “泻玉”“沁芳”等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 据情境独创。纵览全程,匾额取名的过程,何尝不是学习 新事物过程的真实写照。私以为学习之路,必先经历理解 照搬理论,借鉴学习知识,最后融会贯通,自成一派的过 程。 ②诚如叶圣陶所言:“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模仿,终 于独创。”许多成功的创作都离不开前期的参考和借鉴。 ③对经验的移用铸就了自我的创新。中国是一个诗歌 的国度,摇曳在历史长河中的无数诗歌向我们表明,移用 之举,有可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王勃移用曹植诗中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句,写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千古佳句;叶绍翁《游园不值》中:“春 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是脱胎于陆游《剑南 诗稿》:“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曹操也 曾用《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自己求贤 若渴……移用前人诗句,能够借助前人已成之境,来述说 个人新的情思,其情其思显得更为蕴藉深远。 ④对前人的模仿孕育了创新的枝芽。诚如宝玉“沁 芳”一词的提出,正是对贾政“泻”字的引申和创造。郑 板桥年轻时曾潜心临摹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其临摹的作 品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尽管如此,他仍然没有受到 世人的关注。但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他能够博采众长,用 隶书参以行楷,独树一帜创造非隶非楷,非古非今的 “六 分半书”——板桥体。模仿不是让我们在前人栽下的巨树 下迷失自我、质疑自我,而是激励我们学会在迷雾中反思 自我,寻找自我。 ⑤但模仿再好,没有创新,终会是未竟之志。诚如艾 青所言:“没有变化,再好的歌也会叫人厌烦的。”从 《醉翁亭记》确定“翼然”,结合实地情况又有了“泻 玉”,到最后推陈出新敲定“沁芳”一词,环环相扣,缺 一不可。翻开历史画卷,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前期 照搬苏联经验到模仿西方制度经验,发动“师夷长技以制 夷”的洋务运动再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步步 的探索、一次次的改进,才有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强起 来、富起来的飞跃。有移用和模仿为前提的创新,犹如站 在巨人肩膀上,规避了错误风险,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采。 ⑥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走过风雨,在历史风云中 尽显英姿。我们应深刻理解:模仿与借鉴让我们披荆斩浪 看到鸥翔鱼游的天。而独立创新让我们独立自强、自成一 派,奔向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经历借鉴与模仿,创新显 得更有意义。(范文转自:来宾日报) 2022 全国甲卷高考优秀作文 篇 1 “沁芳”二字,非古人之言,乃当时独创,此地有水 有花,又有元妃省亲,所以合情合理,有景有情,妙趣天 成。 创新,就是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创作作品,创造 产品。 从来没有无中生有、空中楼阁的创新。 也没有泥古不化、生吞活剥的创新。 不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而是“读书破万 卷,下笔如有神”。 关键在于“破”,要能读书,也要能“破书”,能从 历史经验、前人智慧中找到契合现实、符合当下实际的办 法,用于解决当下的问题,创造现世的文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也只不过 拾人牙慧,能够自出机杼,成为大诗人吗”? 郑板桥前半生都在临摹前人的字体,虽然炉火纯青, 但作品并没有进步,有一次他走火入魔,睡觉还在用手划 字,划到妻子身上去了,他老婆大怒:“你没有自己的体 (身体)吗?”郑板桥恍然大悟,于是从碎石街道得到灵 感,独创了自己的体(字体),“乱石铺街”体。 独孤九剑要练成,就要破尽天下所有剑客刀客的剑术 和刀法,要破,就要先了解对手的所有招式套路,因地制 宜,因人而异……走出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一条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实就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决中国的社会矛盾,完成中国的革 命和建设,找到国家和人民的出路。 正确的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伟大的作品也不是 从天上掉下来的;辉煌的功绩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哲学家们的工作总是在认识世界,但更重要的是改变 世界。 空口谈玄、吟诗作赋、笑傲风月固然美妙,但 所有流芳千古的作品都是来自于人间的现实、红尘的烟火 大好的河山、众生的悲欢……无论是文艺、工程还是科学 都不存在空中的楼阁,天降的奇迹。 一切美妙的创造,都是源自于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更 是源自于对现实的认识和改造,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 上”,就是从实际出发,从历史出发,给出全新的解决方 案。
202x年高考作文解析:全国甲卷作文:“移用、化用、独创”(参考立意+标题+范文)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海锋 6 于 2023-03-15 05:22:32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