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 (二) 教育科举 1.夏朝学校的名称为“校”,是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 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为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为“庠”。古人常以“庠序”泛 指学校,或代指教育事业。( √ ) 2.国子监,又称“国子学”或“太学”,南北朝时, 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 √ ) 3.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 诸侯所设,也就是太学;乡学则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 ) 解析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与“太学”有所不同。 4.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唐代国子 监设有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 学。( √ ) 5.国子监之称始于隋朝,之后历代沿袭至清代,为中 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主簿 为该部门主管。( × ) 解析 国子监的主管应为国子监祭酒。 6.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 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 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术机构。( × ) 解析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 7.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 立的与学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 ) 解析 书院一开始由私人设立,但后来官府也对其加 以干涉。 8.成均相传为西周的大学,或谓西周前已有。唐高宗 时,曾改国子监为成均监,故后人亦有称国子监为成均者 ( √ ) 9.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 祭酒、学政、教授、教习、监生、诸生等。( × ) 解析 监生、诸生都指学生。 10.教授是古代的一种学官,主管学校课试、学规等 方面的具体事务。( √ ) 11.博士和教授都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 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 ) 解析 “博士”“教授”都是学官名。 12.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授、博士等 人员,是负责教学工作的老师。( × ) 解析 司业是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协助 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事,不负责教学工作。 13.博士,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 生徒的官职。西晋始置律学博士,北魏始置医学博士,隋 唐又增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 √ ) 14.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 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 进士出身的地方官担任。( × ) 解析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15.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宋代始名,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 √ ) 16.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 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 ) 17.监生是国子监的学官。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 学府,按规定必须是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清代 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 × ) 解析 监生不是学官,而是国子监的学生。 18.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 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但不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 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 ) 解析 诸生包括在太学学习的生员,如《送东阳马生 序》“今诸生学于太学”。 19.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 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 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人才。( √ ) 20.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 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 ) 解析 “察茂才”“举孝廉”都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 的制度。 21.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侯国、州郡的 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 央。被推举的人通过试用考核,再对其任命官职。察举的 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 √ ) 22.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 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他们互 相吹捧,弄虚作假。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 别居”就是对此种现象的讽刺。( √ ) 23.科举指隋唐及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 吏的一种制度,至明朝形制完备。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 法,所以叫科举。( √ ) 24.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从 低级到高级依次是院试、会试、乡试、殿试。考试内容基 本是儒家经义。( × ) 解析 科举考试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院试(即童生试)、 乡试、会试、殿试。 25.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 明经取士。唐亦设此两科,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 通过考试者谓之“举进士”。( × ) 解析 在唐代,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即可被称为 “举进士”。 26.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吏部,考官通常 由吏部侍郎担任,主持考试的人被称为知贡举。( × ) 解析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吏部,唐玄宗 时改为礼部,由礼部侍郎担任考官。 27.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 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 以又叫入学考试。它是功名的起点,考取就可授予官职。( × ) 解析 考取秀才不能授予官职。 28.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 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试者只限童生 即未成年的儿童。( × ) 解析 童生试的应考者称童生,与年龄无关,白首者 亦可称为童生。 29.乡试是明、清两代每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 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即考场的 意思)。( × ) 解析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而 非每年一次。 30.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 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为 “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 榜眼、探花。( √ ) 31.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的考试, 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 ) 32.殿试是科举制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在殿廷 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只有皇帝可以 主持殿试。( × ) 解析 “只有皇帝可以主持殿试”错,实际上皇帝有 时委派大臣主持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33.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 光绪年间。( × ) 解析 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 34.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以进士、明经为主。进士科 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 ) 35.宋代开设博学鸿词科,简称词科,本来是制科 (皇 帝特诏举行的考试科目),是一种在科举制度之外笼络知识 分子的手段,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 × ) 解析 博学鸿词科唐开元年间始设,另考试时间并非 三年一次,如清代总共只开考过两次。 36.八股文是自有科举考试制度以来就规定的一种考 试文体。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 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 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 ) 解析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 37.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 家经典。考试内容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 口试、帖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有经义、策问、诗 赋等,到明代则只有经义一门。( √ ) 38.经义又称“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 关经义或政事的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 × ) 解析 经义不等同于策问。 39.严格说来,中国的科举制度应分为文举和武举 (文 科和武科)两种制度。武举是专门为选拔武官而设置的科目。 武举出身的进士和文举出身的进士地位相同。( × ) 解析 武举出身的进士地位一般低于文举出身的进士 地位。 40.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 甲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 √ ) 41.在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及第、落第、登科都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 ) 解析 “落第”指应试未中,也叫“下第”。“及 第”和“登科”都指应试中选。 42.院试录取的第一名叫作“案首”,会试录取的第 一名叫作“会元”,殿试录取的第一名叫作“榜眼”。( × ) 解析 殿试录取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 43.乡试的考试时间在八月,录取名单称“桂榜”; 会试的考试时间一般在三月,录取名单称“杏榜”;殿试 没有确定的时间,录取名单称“金榜”。( √ ) 44.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 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 ) 45.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参加乡试而被 录取的称“贡士”。( × ) 解析 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参加乡试而 被录取的称“举人”。 46.乡试中举意味着已经有资格踏入仕途,日后即使 会试不中也有做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 ) 47 . 通 过 乡 试 的 人 可 称 为 “ 生 员 ” 或 “ 秀 才 ” , 如 《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 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 ) 解析 应是通过院试的人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48.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 布告,因用黄色纸书写,故而被称为“黄榜”“黄甲” “金榜”。名单由皇帝书写。考中进士可称“金榜题名” ( × ) 解析 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一般由翰林 院或者礼部(各个朝代不一样)书写,皇帝盖章,并非由皇帝 书写。 49.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 被举送应试的人称为“举人”。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 就称为“进士”,也称为“秀才”。可见唐代进士、举人 和秀才概念与后世不同。( √ ) 50.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称为“进士”。 明、清之制,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皆通称为“进士”。( √ ) 51.生员(秀才)参加贡试,考中的人称举人,第一名称 解元。( × ) 解析 生员(秀才)参加的是乡试。 52.举人参加会试,考中的人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 √ ) 53.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 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 下”,为科名中的最高荣誉。( √ ) 扩展阅读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 明清科举考试流程表 1、科举各级考试 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 员、秀才、童生,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 为廪生。 第二

docx文档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二)

教育频道 > 高中教育 > 语文 > 文档预览
33 页 0 下载 10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二) 第 1 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二) 第 2 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二) 第 3 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二) 第 4 页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二)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28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海锋 62023-03-06 10:06:26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BeifangWenku的中文名是什么?( 答案:北方文库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