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十个暖闻主题,十个热评人物 (2022 全年精华,精致人物素材) 01 目录 1.2022 年“最美职工” 2.大瑞铁路秀岭隧道建设者吴丽君 3.敦煌研究院的青年文保工作者王娇 4.“援藏大哥”王军强 5.大国重器“最强大脑”设计师陈际玮 6.“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 7.青年大国工匠杨山巍 8.“最美自然守护者” 9.2022 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10.“汶川哥哥”张自立 02 正文 1、在平凡岗位创造不凡业绩 | 暖闻热评 徐 之 人民 日报评论 2022-06-06 【人物】2022 年“最美职工” 【故事】前不久,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向全社会 公开发布 2022 年“最美职工”先进事迹。胡兴盛、成红霞、 王学勇、亓传周、刘书杰、熊朝永、吾买尔·库尔班、龙兵、 张硕等 9 名个人和中铁建工集团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奥运村 及场馆群工程项目经理部 1 个集体光荣入选。他们扎根基层 和生产一线,充分展现了工人阶级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 平凡业绩的时代风采,生动诠释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 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点评】 “冰丝带”灵动飘逸、盈盈欲舞,“雪如意”依山而 下、气势恢宏……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凝结 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科技智慧的场馆惊艳亮相,给 运动员和观众留下难忘的回忆。这背后,凝结着大批建设 者夜以继日的攻关和奋斗。 成功之花,需要无数汗水的浇灌。“雪如意”的顶部 是个圆形,拼装的过程需要每个点都非常精细才能完美闭 合,雪道由 136 根柱子支撑在山谷之间,作业面狭小,地质 条件复杂、环保要求高。面对艰巨任务,中铁建工集团北 京 2022 年冬奥会奥运村及场馆群工程项目经理部聚力攻关, 在一千多个日夜里多次论证、反复推演,啃下一个个硬骨 头。工期紧、任务重、施工条件恶劣,项目部里没有一个 人叫苦,而是披星戴月、迎风斗雪,最终如期完成了各项 建设任务。不舍昼夜的耕耘、不计辛劳的付出,铸就了惊 艳世界的中国速度和中国质量,成就了冬奥盛会的精彩、 非凡和卓越。 面对国家发展的需要,广大劳动者起而行之、勇挑重 担,用智慧和汗水展现新时代劳动者的风采。亓传周多年 来始终坚守在黄河岸边和水闸管理一线,累计精细化安全 供水 60 亿立方米,放淤改良土地 60 多万亩,为当地经济发 展、民生改善和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突出贡献;面对技 术攻关压力,刘书杰潜心研究、反复实践,攻克深水钻完 井技术难题,提升了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成红霞 带领团队矢志自主创新,不断地计算、试验、改进、再试 验,最终在卫星的核心部件研发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这些“最美职工”身上,都闪耀着扎根岗位、兢兢业业的 特质,他们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成就 了人生的精彩。 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温暖也会传递给周围的人。从 2020 年初驾驶货车往返武汉 11 次,送去蔬菜、大米、牛奶 等 300 多吨物资的个体货车司机龙兵,到特大降雪后选定 10 个临街商家放置电饭煲和热饮,为外卖骑手们提供便利 的外卖公司经理张硕;从把自己在工作和比赛中总结的经 验毫无保留传给年轻人,带出一大批新时代技术工匠的王 学勇,到帮助喀什地区英吉沙县英也尔乡荒地村 300 余名村 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吾买尔·库尔班……技能在传承中焕 发新生,爱在传递中被不断放大,“最美职工”的事迹将 在更多人心中种下技能报国、贡献社会的种子。 2、八分钟通途,十四年坚守 | 暖闻热评 齐 义 人民 日报评论 2022-06-23 (鲜·素·材公众号精选) 【人物】大瑞铁路秀岭隧道建设者 【故事】2021 年 6 月 30 日,中缅国际通道的重要组成 部分,云南大(理)瑞(丽)铁路重点控制性工程秀岭隧 道贯通,创下多项国内外纪录。建成通车后,列车通过这 座隧道只需 8 分钟,建设者却在此艰苦奋战了近 14 年,先 后有 1 万多名建设者参与施工。为应对各类施工风险,秀岭 隧道建设者先后开展了 100 余项课题研究,获得国家专利 2 项、省部级科研成果 3 项,为我国特长重难点隧道建设积累 了宝贵经验。 【点评】 工作多年的吴丽君,履历表特别“简单”,14 年时间 里只参与了一个项目——大瑞铁路秀岭隧道建设。这条全 长 17.6 公里的隧道,地处“滇西红层”地质带,围岩破碎、 地质构造复杂,共穿越 7 条断裂带,具有软岩大变形、涌水 突泥、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地温等特点,施工难度 巨大。在这里坚守 14 年,吴丽君遇到过数不清的突泥、涌 水、塌方,也从一名实习生成长为隧道建设领域的行家里 手。吴丽君的工作经历,正是中铁八局秀岭隧道建设者们 闯关夺隘、攻坚克难的缩影。 图片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受 地理地形限制,秀岭隧道只能采取进出口两头长距离掘进 的方式。随着掘进不断向前深入,隧道进口施工最前端的 掌子面温度最高时超过 40 摄氏度,洞内空气湿度大,工作 面的含氧量有时较洞口低 30%,相当于在海拔 4000 米以上 的高原地区作业。克服高温高湿缺氧等困难,建设者们创 造了亚洲铁路山岭隧道 10071 米的独头掘进最长纪录,用无 畏艰难、勇于挑战擦亮了奋斗者的精神坐标。 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需要高昂的精神意志,也 离不开科学的方式方法。针对“遇水成泥、遇风则粉”的 地质特点,秀岭隧道建设者采用玻璃纤维锚杆注浆对掌子 面进行加固,克服了隧道建设高应力大变形难题;创新运 用悬臂掘进机开挖新工法,与钻爆法施工相比较,年平均 进度提高 40%以上;采取“平导进、正洞出”的大循环模式, 实现人员物资高效运输、有序调度……精钻深研、矢志创 新,正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和突破,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 能,让一张张图纸成为现实。 困难挑战阻挡不了奋进者的步伐。“没有翻不过的高 山,也没有打不通的隧道”,是秀岭隧道全体建设者的信 念。从高山峡谷、海湾沙滩到戈壁高原,每个拔地而起、 巍然屹立的重大工程背后,都有一群无畏艰难的建设者、 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岁月无声、山河为证,广袤的神州大 地上处处镌刻着他们的足迹和业绩,激励每一个普通人在 通往更美好生活的征途中阔步向前。 3、大漠黄沙地 奋斗绽芳华 | 暖闻热评 钟于 人民日 报评论 2022-07-08 【人物】敦煌研究院的青年文保工作者 【故事】1988 年出生的王娇,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敦煌 研究院,7 年来一直从事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编写工作; 1987 年出生的杨金礼,19 岁来到莫高窟,成为一名壁画修 复师;90 后刘小同 2014 年加入,专注为莫高窟“画像”… …如今的敦煌研究院拥有一支 200 余人、产学研一体的保护 队伍,其中不乏 80 后、90 后、95 后。他们在青春年华来到 敦煌、深深扎根,为“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 好”而坚守、奉献。 【点评】 鸣沙山下、宕泉河边,跨越千年的莫高窟静静伫立。 在敦煌研究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家大家,也有许多默 默坚守的年轻人。他们受前辈感召,追寻艺术理想,从四 面八方汇聚而来,各展其才、各尽其能,传承莫高窟的保 存、保护、研究事业,让“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 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代代相传。 在莫高窟,时间是一种特别的存在。敦煌研究院老院 长段文杰曾说:“没有 10 年,进不了莫高窟的世界。”刘 小同和同事们致力完成的莫高窟第 172 窟的整窟复原临摹工 作,始于 2017 年,预计 2023 年结束;王娇参与编写的《敦 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 256—259 窟考古报告》, 总计 30 余万字,已历时 10 余年。以 5 年、10 年计的一项项 目标清单,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时间刻度,也映照着当代莫 高人青春奋斗的足迹。 文物修复保护是与时间赛跑,是名副其实的精细活, 既需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当有“千万锤成一器”的卓 越追求。掌握遗迹细节,需要一遍遍去洞窟观察核实;壁 画年代久远,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损害;临摹古人 作品,差之毫厘就会被懂行的人看笑话。无论是编撰考古 报告,还是修复出现病害的壁画,抑或是通过临摹恢复壁 画原貌,“干这一行,真得磨性子,心要沉得下”,这是 老一辈莫高人的殷殷叮嘱,也是年轻人参与其中的切身感 悟。 传承的是技术,更是精神。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 一批批年轻人来到莫高窟。他们沐月当歌、踏沙而行,守 护石窟、守护文明,在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方面取得了成就。如今,莫高窟的保护更讲求精准 也更注重探寻背后的机理,这对年轻一代的保护工作者提 出了更高要求。“现在的修复,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 杨金礼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好承前启后的工作,帮助年 轻人尽快上手,也不辜负老一辈的辛苦。”今天,莫高窟 的工作、生活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但莫高人身上那份 “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那种“夜夜敦煌入梦来”的 炽热情怀,那份“做好传帮带、传好接力棒”的担当,始 终在赓续绵延。新一代莫高人正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为 敦煌文化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继续努力、贡献力量。 4、一腔热血洒高原 | 暖闻热评 李忱阳 人民日报评 论 2022-07-12 【人物】“援藏大哥”王军强 【故事】王军强,中央单位第九批援藏干部,曾任西 藏自治区那曲市政府副秘书长,申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 长。2019 年 7 月,王军强主动投身援藏,把申扎当故乡, 视群众为亲人,被老乡亲切地称为“援藏大哥”。援藏期 间,王军强助力申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因 地制宜发展特色畜牧、藏医药等产业,积极探索携手结对 产业帮扶发展新模式。2022 年 5 月 8 日,王军强在下乡调 研途中因突发交通事故不幸牺牲,生命定格在 48 岁。 【点评】王军强的手机聊天记录里,一段段对话迫切 而诚恳:“你研究过用牛粪发电吗?我们县里急需用牛粪 来发电”“地源热泵了解吗?在西藏使用你觉得有问题
人民日报十个暖闻主题,十个热评人物(2022全年精华,精致人物素材)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海锋 6 于 2023-02-13 16:21:26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