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虚妄,直指本质——“反套路” “情景设题”怎么办? 破除虚妄,直指本质——“反套路”“情景设 题”怎么办? 从情景中来,到情景中去——运用“锁”“回”诀, 常回“文”看看 前言:现在的高考设题,“反套路”“情景设题”成 为主流,也就是强化了审题,反对生搬硬套。 而不管怎么变,它始终离不开“情景”,于是“从情 景中来,到情景中去,利用‘锁’‘回’诀,常回‘文’ 看看”,成为解题的不二法门。 下面,分选择题、主观题、作文,结合高考试题,具 体说明“锁”“回”诀的运用。 一、论述类选择题解题技巧:“锁”、“回”、 “比”。 “锁”定关键词、关键句,“回”归原文定位,找出 相应信息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进行“比”对。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 题 (全国甲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 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 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 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 《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 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 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 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 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 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 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 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 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 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 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 (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 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 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 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 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 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 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 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 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 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 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 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 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 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 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 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 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设 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 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 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 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 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 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 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 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如,“志”在纪传体 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 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 《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 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 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 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 不是过分的自诩。 (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中国目录学史》既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 影响,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 B.《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 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 C.《叙论》《结论》两篇虽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 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 D.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 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语文阅刊( 解:1、“锁”:锁定选项里“各篇‘采多样之体例’, 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2、“回”:回归原 文定位,找出相应信息区间,为“姚名达的理念是:“体 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 “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 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3、“比”:从中可以 看出,姚明达“尊重史事”,但并没有“强立名义”。前 面“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 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 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 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 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也可看出他没有“强立名 义”。设题手段:颠倒是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 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 B.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 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 C.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 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D.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 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解:1、“锁”:锁定选项里“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 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 2、“回”:回归原文定位,找出相应信息区间,为“关于 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 “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 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 仁见智的”;3、“比”:从中可以看出,对姚明达的方法 是肯定的,“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 思”错。设题手段:曲解文意,程度夸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姚名达评估二千年来目录学传统,既立足于历史, 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的精神。 B.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 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C.《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 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 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目录学史》体现 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 解:1、“锁”:锁定“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 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2、 “回”:回归原文定位,找出相应信息区间,为“中国目 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 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3、“比”:从中可 以看出,原文并没有说“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 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设题手 段:夸大其词,于文无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 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 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 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 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 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 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 何以泛滥。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 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 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 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 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 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 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 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 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 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语文阅刊(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 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 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 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 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 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 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 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 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 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 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 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 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 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 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 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 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 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 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 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 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 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 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 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 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 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 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 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 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 海面通常会上涨 30 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 的沿海区城,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 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
破除虚妄,直指本质——“反套路”“情景设题”怎么办?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海锋 6 于 2023-02-07 20:01:09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