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对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启示 汉代以来,中国开始有“贤良对策”制度,到唐宋与 科举制度合流,形成了更完善的“制科”制度,考试内容 主要是策论。策论分为“论”与“策”两种文体,前者偏 重理性分析,后者重在具体建议。讨论的有历史人物和事 件、社会热点问题、国家政策等。从文体特征看,策论比 记、序、传、书等更接近今天的高考议论文写作。 古代的策论涉及范畴较广,如针对经典著作的《诗 论》《易论》,针对朝代的《商论》《唐论》,针对历史 人物的《韩愈论》《秦始皇帝论》,针对某一主题的《说 仁》《防边论》等,都是较为宏大开阔的话题,显示的是 考生的社会视野、襟怀抱负,乃至治国安邦之策。 今天的高考主要是选拔建设国家的各类人才,除了学 习专业技术,也需要考生思考时代召唤、自身价值等话题 高考议论文写作,越来越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强调学生 在伟大时代中肩负的责任。如 2021 年全国高考甲卷的作文 题,要求考生从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中获得精神滋 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在“大有可为”的 时代做“有为”青年。全国新高考 I 卷则针对毛泽东 1917 年 4 月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体育之研究》一文,要求考 生针对“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 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段话, 对“强弱转化”的话题进行思考,包括如何在这个时代锤 炼自己、如何看待国与国之间的强弱竞争等。 这类对国家和民族重大问题进行思考的试题在古代的 策论中很常见,如《政理之要在广言路》《富国策》《安 民策》《魏武帝论》《食货论》等。重要的是,这些策论 有不少是一流作家在写作盛年体现其最高水平的尽心竭力 之作,对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下面结合具体案例,结合典范策论作品的行文思路, 考察文章的论证过程,为高考议论文写作提供一些启示。 一、策论的多重立意对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启示 我们以当前试题的设计模式,“以今律古”,模拟设 计古代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公元前 155 年,晁错向汉景帝陈述诸侯罪过,请求削减 各诸侯王封地,加强中央集权。景帝听取意见,下达削藩 令。诸侯哗然,憎恨晁错。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 错为名联兵反叛。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 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担任过吴国丞相的袁盎私下献计说,吴楚七国造反, 目的在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 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 刃。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不久 大臣联名上书,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晁错在 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穿着朝服经过长安东市时被腰斩。 请结合材料,以“晁错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晁错事件是个争议极大的历史事件,作为策论的试题 为写作者提供了足够的讨论空间。我们今天的议论文命题 一般也会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事件,同时又能通过对这些 事件的分析折射出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还能见出学生 的情怀和担当,因此以重要史实为论述对象的文章,其立 意的丰富性可以最大限度打开考生的视野。 晁错事件涉及多重话题,如皇帝与忠臣关系、皇帝与 藩属关系、权臣与权臣关系、个人恩怨与国家安全关系、 为国尽忠与谋略施展关系、事件解决与道理是非关系等。 对于这个问题,历代作家也各有自己的看法。司马迁 认为晁错被杀是咎由自取;桓谭感叹君臣之间坚不可摧的 信任,同情晁错的被枉杀;班固为晁错未得善终而感到悲 哀;苏轼认为晁错缺乏舍身的勇气;李贽认为晁错善谋国 而不善谋身。 以上种种,有的同情,有的批判,有的哀叹;有的就 事论事,有的拓展开去,由个别人的遭际想到某一类人的 命运。这就是审题立意的丰富性。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个 人当下的境遇、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各不相 同,观点可能异彩纷呈。这是问题的一面。另一面,针对 同一件事,分析和思考的角度也完全存在同质化的可能。 只有高明的策论作者、史传作者和史论作者,为了展示自 己的才华和思考的别致,针对当下的现实问题借题发挥, 才会对同一史事产生差异极大的观点,这为材料作文的审 题立意提供了借鉴。当然,思路的开阔和立意的深刻主要 依赖作者的见识,但我们至少可以借助典范的策论,掌握 一些基本的思考路径: (1)我们可以针对人物/事件本身立论,也可从人物/ 事件与相关人物/事件的关系的角度立论,还可以针对特定 人物/事件背后的原因进行剖析,而不要仅仅盯住一端不及 其余。 (2)我们可以正面肯定材料中提出的事件/人物/现象, 也可以否定之;可以赞美有加,也可以质疑反驳。铁定的 历史事实尚且有这么丰富复杂的判断和评价,面对现实生 活中的某个观点/现象,我们更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去质疑问 难、考察辨析。 以这样的思路来看 2021 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的作文 题,我们会脑洞大开。 阅读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 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学习先贤的策论、史论的立意方法,我们至少可以从 以下角度立意。 第一,认同书法中“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 出头”“从描红的模拟走向真实的人生”等观点。漫画中 的书法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某些精神特质,是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一种演绎。据此写我们如何与人相处。 第二,反对书法里蕴含的观点。为什么要藏而不露, 人完全可以出名趁早,完全可以鲜明地表露自己的主张, 可以才情外现、张扬个性;即使偏激又何妨,青年学生成 长过程中的部分偏激比四平八稳不偏不倚更具创造的动能。 第三,允许特例。一般人学书法和学做人从“描红” “临帖”开始,没问题;但也要允许一些天才独出的人飞 扬跋扈,不然“描红”之后多是平庸。 第四,另辟蹊径,延伸开去。前面一撇一捺是讲规矩 “描红”是指付诸实践,还可以从“知易行难”的角度立 论,思考知与行的问题。 高考作文试题中呈现的材料(或是事件/现象、名言/典 故,或是文字、漫画),一般都具有多层意义,为考生的 写作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我们在确定自己的立意时,可以 学习古人这种天风浩荡式的思维。 二、策论的论证结构对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启示 有了准确、新颖的立意,如何将观点令人信服、有层 次地展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下文以苏轼的《晁错论》为 例,展开讨论。 《晁错论》指出: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 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晁错自身——苏轼 的策论不少属于翻案文章,发人之所未发,启人之所未思 “晁错尽忠为汉”“忠而受祸”,对此,人多悲叹,苏轼 却翻空出奇。这个观点是怎样展开的呢? 苏轼首先指出,只有君子豪杰,才能为国家安定挺身 而出,以成就伟业。如果揭示了国家隐藏的祸患,就要有 能力去平息,绝对不能在挑明了祸患之后逃避,让别人去 承担平定祸患的责任,不然灾难最后就会集中到自己身上 苏轼认为晁错是君子豪杰,能发现承平盛世隐藏的不测之 忧;但晁错发现了问题,自己却逃避了问题,这是招来杀 身之祸的原因。这一点启示我们:开篇可以直接亮出自己 的观点,但要有简单的分析过程,而不能太突兀地呈现, 要让读者初步认识、了解你的观点,至于读者是否接受, 要靠下文富有逻辑的推理和论证。 亮出观点之后,文章先出现了承上启下的金句:“古 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句话上承前段指出的君子豪杰当有超世之才,见人之所 不见;开启下文,君子豪杰还要有控制事态发展的坚忍不 拔之志。这一点启示我们:凝练、醒目的句子,能凸显文 章的肌理脉络,在结构上能承上启下,在说理上能证实论 点、让人回味。提醒:金句要扣紧论点,要起画龙点睛作 用。珍珠项链戴在猪脖子上也是不好看的。 紧接着举出例证:从前大禹治水,工程尚未完成,大 禹就预见到可能有决堤、漫堤等祸患发生,因此祸患真的 发生时就不会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这个正面例 证暗示了晁错失败的原因:捅了马蜂窝,却没有收拾乱局 的能耐,所以自己陷入灾难,最后被漩涡吞噬。因此,要 有预见能力,更要有为自己预见的灾难提前准备预案的能 力。这一点启示我们:例证对事件的概述要简洁,分析要 对准中心论点。从大禹治水中得出的观点有许多条,苏轼 需要证明的是“预见未曾来到的危险的能力很重要,处置 危险的能力更重要”这一论点,所以分析过程必须围绕文 章的主旨展开,主旨与例证之间不能有片刻的游离和漂移。
策论对高考议论文写作的启示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海锋 6 于 2023-02-07 19:44:2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