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思辨类作文的写作思路及增分技巧 一 试题特点 思辨类作文题,试题材料中往往蕴含或在结尾处提供 两个或多个观点。这些观点在结构上一般是并列关系,在 内涵上一般是对立统一关系。 文题展示一(贵州省贵阳市 2023 高三 10 月质量监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学者认为,《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成长史,蕴含着 深刻的人生哲理。孙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是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但随着这种“自在”发展到 极致,他被压在了五指山下。戴上金箍后的孙悟空,保护 唐僧西天取经,看似脱离了个人的绝对自由,然而却促使 他收敛心性,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 “自在”和“收敛”,是成长中的青年人绕不开的一 个话题。他们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 又随时要去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对此,你有 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材料涉及了两个概念“自在”和“收敛”,其间有并 列和对立关系。 文题展示二(2023 届山东潍坊市高三期中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很平稳,可引申为速 度快并且很稳。蹄疾步稳方能行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 有的“蹄疾”却“步不稳”,为了尽早见成效,急于求成 结果事与愿违;有的“步虽稳”但“跑得慢”,亦步亦趋 拖沓滞后,最终错失良机。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 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材料涉及了三个概念“蹄疾”和“步稳”“步不稳”, 其间有并列、对立、互补关系。 文题展示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 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 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 文章宁复见为人"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 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材料第一部分赞同文章与人品是一致,而第二部分则 认为文章与人品不一定一致,两个观点呈并列、对比关系。 归纳总结 材料蕴含或提供两个或多个观点,呈二元或多元矛盾 型,包含并列,对立,互补等多种关系。 二 写作思路 1、“定点钻探,不及其余”属于基础写法,高考一般 将此类文评为二类文。 2、“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属于较高层次的写法,高 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下。 3、“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属于高层次的写法,高考 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上。 三 举例阐述具体写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放眼今日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 完美对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 空,纯正中国基因“非洲天路”通车,“海斗”号无人潜 水器成功下潜至万米……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 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在这 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 不害怕良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一)解题 对“不害怕”这个话题,试题材料蕴含了两个观点, 一个肯定,一个否定,属典型的二元矛盾型思辨类新材料 作 文 , 所 以 考 生 就 着 这 两 个 观 点 便 可 展 开 立 意 : ( 1) 肯 定 “不害怕”;(2)否定“不害怕”;(3)综合以上两点, 辩证地看待“不害怕”。 (二)写法示例 1.定点钻探,不及其余 所谓“定点钻探,不及其余”,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 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只需选取任一观点并将其作 为全文的唯一中心观点即可,而对于其他观点可避而不谈。 示例:从“不害怕”切入 《不害怕铸就辉煌》 不害怕铸就个人辉煌。因为不害怕,项羽之于巨鹿, 破釜沉舟;因为不害怕,韩信之于井陉,置之死地而后生 因为不害怕,郭川成为第一个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的中国 人;因为不害怕,比尔·盖茨敢于放弃学业,选择创业。 不害怕铸就民族辉煌。因为不害怕,马云对阿里巴巴 大胆尝试;因为不害怕,海尔敢于突破以科技创新求发展 因为不害怕,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因为不害怕,中 华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2.八二比例,重点突出 所谓“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 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可选取任一观点将其作为全 文的主观点,并将此观点当成文章的重点来写,用墨要占 全文的 80%,而对于其他的观点,考生只需略谈一下,用墨 占全文的 20%即可。 示例:侧重有所害怕 , 略谈不害怕 《有所害怕,有所不害怕》 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 害怕正义,不害怕良知……但我们为这些不害怕已经付出 了沉痛的代价,所以,我们必须有所害怕,心存敬畏之心。 有所害怕,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为什么全球 气候变暖、地震频发、多种生物灭绝?根本原因在于我们 对自然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畏人类的历 史。德国总理惊世一跪赢得世人的敬重,为何日本右翼否 认侵略,篡改教科书?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历史缺乏最基 本的敬畏之心。有所害怕,敬畏我们的文化。当《宫》 《抗日奇侠》等各种穿越剧、“神剧”不断被搬上荧屏时 当西北大学“校董成神”时,当杜甫很忙时,我们对文化 的敬畏之心又在何方? 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都害怕,那样我们将裹足不前。 张无忌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终难成大器;李斯害怕失去 权势,残害同窗韩非,自己也难逃被戮。所以有所害怕, 有所不害怕才是人生之智慧。 3.兼顾多者,辩证分析 所谓“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就是对于试题材料所 提供或蕴含的多个观点,考生可兼顾两者或多者,将其放 在一起辩证分析。 示例:两面皆谈从现象到本质 《怕与不怕,荡起双桨》 是谁在国家尴尬之时挺身而出,丝毫不害怕“独留青 冢向黄昏”的寂寞,带着车马粮奴告别绿柳清河,离开长 风携云朵翩跹而来的长安,甘赴寒风与沙石吹打的大漠? 是你,昭君,用勇气击败对西域的害怕,用大义担当起使 国家免遭战火的责任,才替大汉朝撑起一片安定、平和的 天空。又是谁顶着各方压力,无所畏惧,只身前往虎门, 一把火烧尽鸦片,说“只要我在一天,就决不让鸦片销进 中国”?是你,林则徐,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 避趋之”的情怀担当起民族存亡的责任。你们不害怕吗? 当然害怕。但你们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便用积极、乐观 的心态战胜了所有的恐惧,铸就了人生的辉煌。 相反,是你,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为“永不起用” 的条文所吓坏了,为那里的“穷山恶水”所吓坏了,你害 怕了,害怕得忘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圣人训, 于是,你整日寄情山水,毫无政绩可言。 所以,害怕与不害怕不在于你所面临的境遇,不在于 你所处的环境,而在于你是否拥有一颗积极、乐观地战胜 困难的心。 三 课堂小结 高考阅卷评价等次 1、“定点钻探,不及其余”属于基础写法,高考一般 将此类文评为二类文。 2、“八二比例,重点突出”属于较高层次的写法,高 考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下。 3、“兼顾多者,辩证分析”属于高层次的写法,高考 一般将此类文评为一类文上。 四 写作误区 1. 观点不明 因试题材料蕴含有多个观点,又因一些考生极力想辩 证分析,所以极易将多个观点杂乱地出现在文章中,时而 赞同 A 观点,时而赞成 B 观点,进而造成文章中心不明确。 2. 结构失衡 对于试题材料中的多个观点,一些考生在行文时喜欢 平均用墨,即用一半笔墨赞同其中一个观点,用一半笔墨 赞同其他观点,故在结构上呈现出 5 ∶ 5 之式,这是严重的 因重点不突出而造成的文章结构比例失衡。 3. 认识较浅 思辨型新材料作文,一类文的立意在于写出二元矛盾 与多元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些考生也试图写出其之间 的辩证关系,但仅仅将其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而已,故而显 得认识肤浅。如江苏卷作文“有话则短与无话则长”,有 些考生仅仅写出有话则短的内涵是内敛、无话则长的内涵 是个性的张扬,至于个性的内敛与张扬之间的辩证关系则 没有深度解读。 五 增分方法 1. 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为生命灵魂修炼》中的片段: 木心于《狱中札记》中评价自己当时的生命姿态: “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白天对于现实的妥协, 并非是对夜晚翩然起舞的亵渎,生命于妥协中往往更能向 前行走。故妥协是为生命灵魂修炼的墓奠而并非镣铐。 (指出妥协的实质)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将妥协理 解成对物质的卑躬屈膝,更误认为这是一种生命的常态。 于是我们看到,庸俗消费主义潮流下精神河流裸露出的河 床,“物质至上”的至理名言导致人们在灵魂荒原上的迷 惘游荡……(列举现象)如此种种,是人们在与现实的妥 协中失去如河流般“大江东去”的坚决与勇气,是人们面 对空虚生活下的心灵之花的枯萎,灵魂之声的消散,更是 对妥协是为生命灵魂修炼的墓奠的曲解。(指出现实中种 种妥协现象的本质) 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如作文《前进的脚步,生存的阵痛》之片段: 早在 1984 年,好莱坞电影《终结者》就让人们感觉到 了机器人的威胁。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25 年全球四分 之一的工作,将被智能软件系统或机器人代替。英国牛津 大学研究称,未来 20 年,英国 35%现有工作将自动化,而 高达 47%的美国就业岗位将被机器人占有。(人工智能时代 的社会现实)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虽有太多生存的阵痛,但人 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时代前进的脚 步,与其拼命抵挡,不如张开双臂拥抱这全新的生活。 (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人工智能) 3.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 如作文《远近结合,感知自然》之片段: 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 天地伴,与日月行。(从近处感知自然的好处)然而,却 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完全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 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高效地利用自然规律,以 造福于人类。(从近处感知自然的弊端)跟古人相比,我 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 然的一切信息,进而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体 验自然,又能了解有关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 之魅力。(利用现代科技感知自然的好处)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 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 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
高考思辨类作文的写作思路及增分技巧
教育频道 >
高中教育 >
高考 >
文档预览
34 页
0 下载
12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海锋 6 于 2023-01-29 13:13:23上传分享